大鼠肝微粒體制備過程中,活性保存是確保實驗結果可靠性的核心環節,其關鍵因素涵蓋從動物處理到最終保存的全流程控制,具體如下:
一、動物選擇與預處理
成年健康大鼠是制備高活性微粒體的基礎,因其肝臟代謝能力強、微粒體含量高。實驗前需禁食24小時以減少肝糖原干擾,提高回收率。若需誘導酶活性,可在處死前5天腹腔注射多氯聯苯(PCB),劑量為300mg/kg,以增強細胞色素P450等代謝酶的表達。
二、低溫操作與緩沖液優化
全程需在0-4℃冰浴環境中進行,避免酶熱變性。緩沖液需維持適宜離子強度與pH值,常用含0.25M蔗糖的磷酸鹽緩沖液或Tris-HCl緩沖液,并添加巰基乙醇等抗氧化劑防止脂質過氧化。此外,添加蛋白酶抑制劑可減少蛋白質降解,保護微粒體膜完整性。
三、組織破碎與離心分離
機械破碎時,采用超聲波或高壓均質機可更高效釋放微粒體,同時減少活性損失。離心是關鍵步驟,需通過差速離心法逐步分離:先以10,000g離心20分鐘去除細胞核和線粒體,再以40,000g離心90分鐘富集微粒體沉淀。離心條件需根據設備性能調整,避免過度離心導致膜結構破壞。
四、純化與儲存
密度梯度離心可進一步去除微囊泡等雜質,提高純度。復蘇時需用含20%甘油的緩沖鹽溶液輕柔混勻,避免泡沫產生。短期使用可保存于-80℃,長期保存則需液氮速凍,且需避免反復凍融,以維持酶活性。實驗表明,反復凍融超過10次的樣本會導致關鍵酶活衰減達34%。